专业介绍

1. 专业历史

1992年建校起,电子工程系成立,简称电子

2002年学校首批开设的本科专业之一

2009年获批国家特色专业(全校唯一)

2010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

2014年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2018年通过IEET工程认证

2020年入选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1年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4年入选工信部电子信息领域重点人才培养计划专业

2. 专业简介及特色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普通班含卓越班

培养目标面向国家信息产业需求,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现代电子信息产业,以信号检测与处理系统、仪器仪表研发为导向,培养具备运用数理知识、工程知识和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领域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新工科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程序设计语言、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微机原理与单片机接口技术、DSP等

东莞理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卓越班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也是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有着独特的培养模式和显著的特色优势明显:

师资力量雄厚:该专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教师们不仅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还拥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科研项目经历,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教学。

实践教学丰富:注重实践教学,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同时,专业还建有 EDA、单片机、DSP、ARM、电子测量等 20 余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室面积 2500 余平方米,设备价值 2500 多万元,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

教师科研实力较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及横向项目。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参与实验室的科研项目,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科建设完善:该专业拥有一流的实验设施,包括通信实验室、电子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同时,专业还拥有 1 个省重点学科,2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 个市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为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校企合作:与企业深度合作,如和 OPPO、华为等龙头企业建设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课程共建、实验项目合作,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和项目实训,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让学生接触实际工程环境和项目,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就业前景广阔: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广阔。毕业生可在通信、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等多个领域从事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等工作

学生成果:学生在各级科技类竞赛中成绩优异,近 5 年在中国机器人大赛专项赛、广东省大学生 “合泰杯” 单片机应用设计大赛等竞赛中获奖 113 项。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广医联培班

广医联培班,广东省唯一录取一次读两个专业享受两所大学的优质资源广东医科大学和东莞理工学院共同制定联合学位“人才培养方案”校际合作,通过课程共建、教师互派、交叉融合等形式

“智能医学工程 + 电子信息工程”旨在培养能从事智能医疗设备相关技术领域设计、开发、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通过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信号检测与处理系统、仪器仪表研发等方面的优势,与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的医学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具备智能化医疗系统、仪器仪表设计、开发、维护及项目管理等能力,能够针对医疗电子系统中信息获取、分析与处理方向的复杂工程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研究开发出相应系统。突出培养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医工融合”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主要特色:

五跨式医工融合培养体系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跨校企,“引医入工”,工学人才培养体系融入医学课程、知识、技能。

1.5+1+1+0.5校校企培养模式1.5学年,在东莞理工学院学习电子系统基础知识与技能;1学年,在广东医科大学学习医学医疗知识与技能;1学年,在东莞理工学院学习专业课程及综合实践;0.5学年,到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

高水平师资队伍聘请国家级人才、二级教授担任班主任。聘请两校高层次人才和企业工程师组成的三导师队伍,为每位学生配备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及行业导师

先进的教学模式实行小班化研讨式课堂教学增加科创实践比重,训练学生的科研思维。

先进的教学平台1联合学院+1融合中心+50动态岗位的平台建设2300平融合实验室+600万元经费实践条件



分享到:

下一篇: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

关闭